幞字的起名属性:

幞字的拼音:fú
幞字繁体字:襆
幞字是否为姓氏:否
幞字的偏旁部首:巾部
幞字五行属什么:水
幞字康熙字典多少划:15 (姓名笔画数)
附:五行属水的字大全
幞字是什么意思:
1.〔幞头〕古代 男子束发用的头巾。
2.同“袱”。
幞字的详细解释:
名词
(1) 包东西的布 。如:幞巾(幞头)
(2)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。也称“幞头”(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,有四带,二带系脑后垂之,二带反系头上,令曲折附项,故称“幞头”)
高幞广带。——《古今小说》
门前小鬼,折臂膊不显狰狞,殿上判官,无幞头不成礼数。——《水浒传》
幞字康熙字典:
幞【寅集中】【巾部】 康熙筆画:15画,部外筆画:12画
《唐韻》房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逢玉切,音襆。《說文》帊也。《集韻》帕也。《玉篇》巾幞。《廣韻》幞頭,周武帝所製。裁幅巾,出四脚以幞頭,乃名焉。《唐書·車服志》幞頭起於後周,便武事者也。《二儀實錄》古以皂羅三尺裹頭,號頭巾,三代皆冠。列品黔首,以皁絹裹發。至周武帝,依古三尺裁爲幞頭,唐馬周交解爲之。《朱子·語類》唐人幞頭,初止以紗爲之。後以紗軟,砍木作一山子,在前襯起。《筆談》梁高祖始布漆於紗,施鐵爲脚。《宋史·輿服志》幞頭,一名折上巾,起自後周,然止以軟帛垂脚。隋始以桐木爲之,唐始以羅代繒,惟帝服則脚上曲,人臣下垂,五代漸變平直。國朝之制,君臣通服平脚,乗輿或服上焉。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爲裏,紗爲表,而塗以漆,後惟以漆爲堅,去其藤裏,前爲一折,平施兩脚,以鐵爲之。
又《集韻》博木切,音卜。裳削幅謂之幞。或作襆。
幞字说文解字:
幞【卷七】【巾部】
帊也。从巾菐聲。房玉切
说文解字注(纀)常削幅謂之纀。爾雅釋器文也。郭云。削殺其幅、深衣之裳也。按許書之削當作消。纀之言僕也。僕之言附也。从糸。僕聲。博木切。三部。
包含幞的古诗词:
幞被从谁起,持纲自此新。举朝明典教,封纳诏书频。
出自唐代罗隐的《投寄韦右丞》
好似将军战胜归,摆旗卓剑逞雄威。又若子卿持汉节,幞头高耸立丹墀。
出自宋代王爚的《穿岩》
幞衣吾欲卧天门,中夜凭栏起自论。半割乾坤悬对抱,低垂星斗乱堪扪。
出自明代王世贞的《登岱六首 其五》
崔生犯夜行,武候正严更。幞头拳下落,高髻掌中擎。杖迹胸前出,绳文腕后生。愁人不惜夜,随意晓参横。
出自唐代刘行敏的《嘲崔生》
幞头岝㟧帽尖纤,雅俗无如此样兼。垫似林宗微展角,高如苏子不为檐。
出自明代王鏊的《秉之惠巾制甚奇似东坡而小异老夫之所宜戴也赋诗谢之》
幞字的组词:
幞字的成语:
幞字的方言:
◎ 客家话:[客英字典] puk7 [海陆丰腔] puk7 [梅县腔] puk7 [台湾四县腔] puk7
英语翻译:
幞字的演变:

小篆

楷体
幞字书法字体:

毛泽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