幡字的起名属性:

幡字的拼音:fān
幡字繁体字:幡
幡字是否为姓氏:否
幡字的偏旁部首:巾部
幡字五行属什么:水
幡字康熙字典多少划:15 (姓名笔画数)
附:五行属水的字大全
幡字是什么意思:
一种用竹竿等挑起来垂直挂着的长条形旗子。
幡字的详细解释:
名词
(1) (形声。从巾,番声。本义:擦拭写字板的布)
(2) 同本义
(3) 如:幡布(抹布)
(4) 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。泛指旗帜
青崔白鹄舫,四角龙子幡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(5) 又如:幡幢(作为仪仗用的旗帜);幡信(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);幡旆(旗帜之类);幡旄(旌旗的羽毛饰);幡麾(指挥用的幡旗)
(6) 冠上的巾饰
却非冠,制似长冠,下促。宫殿门吏仆射冠之。负赤幡,青翅燕尾,诸仆射幡皆如之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(7) 簿册 。如:幡薄(丹书符箓之类)
(8) 通“旛”。长幅下垂的旗
垂绛幡之素蜺兮,载云气而上浮。——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
(9) 如:举幡
动词
(1) 通“翻”。变动;反覆;翻转,翻腾
既而幡然改曰:与我处畎亩之中。——《孟子·万章上》
君子之学如蜕,幡然迁之。——《荀子·大略》
幡比翄回集,贰双飞常羊。——《汉书》
(2) 又如:幡幡(翻动的样子);幡纚(飞扬的样子)
幡字康熙字典:
幡【寅集中】【巾部】 康熙筆画:15画,部外筆画:12画
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孚袁切《正韻》孚艱切,音翻。《說文》幡,書兒拭觚布也。《徐鉉曰》觚,八棱木,於上學書已,以布拭之。今俗呼幡布,內則所謂帉帨是也。
又《集韻》一曰幟也。《崔豹古今注》信幡,古之幑號也,所以題表官號以爲符信,故謂爲信幡也。《前漢·鮑宣傳》宣坐大不敬下獄,博士弟子王咸舉幡太學下,曰:欲救鮑司隷者會此下。
又三幡。《孫綽·遊天台賦》泯色空以合跡,忽卽有而得。釋二名之同出,消一無於三幡。《註》三幡,色一也,色空二也,觀三也。言三幡雖殊,消令爲一,同歸于無也。郤敬輿與謝慶緒書論三幡義,曰:近論三幡諸人,猶多欲旣觀色空,別更觀識,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觀。於理爲長。然敬輿之意,以色空及觀爲三幡,識空及觀亦爲三幡。
又與翻通。《詩·小雅》幡幡瓠葉。《傳》幡幡,瓠葉貌。《孟子》旣而幡然改。《註》幡,反也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垂條扶疎,落英幡纚。《註》師古曰:幡纚,飛揚貌。
又《詩·小雅》威儀幡幡,舍其坐遷。《傳》幡幡,失威儀貌。
又《集韻》符袁切,音煩。義同。
幡字说文解字:
幡【卷七】【巾部】
書兒拭觚布也。从巾番聲。甫煩切
说文解字注(幡)書兒拭觚布也。拭本作飾。淺人所改也。飾拭正俗字。許書有飾無拭。顔師古曰。觚者學書之牘。或以記事。削木爲之。其形或六面。或八面。皆可書。觚者、棱也。以有棱角。故謂之觚。卽孔子所歎也。按觚以學書或記事。若今書童及貿易人所用粉版。旣書、可拭去?書。楊雄齎油素四尺。亦謂素之可拭者也。拭觚之布謂之幡。亦謂之㠾。反覆可用之意。从巾。番聲。甫煩切。十四部。
包含幡的古诗词:
岁久厌俗累,幡然学僧禅。
出自宋代王洋的《观讲师有感》
焚香如云屯,幡盖珊珊垂。悉窣神绕护,众魔不敢窥。
出自唐代岑参的《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》
幡幢尽奇丽,照耀苍崖巅。胡为名胜区,僧徒散如烟。
出自清代宋荦的《雨中由磴道上洪光寺 其二》
若有人兮来自天,云为冠帔星为钿。九霞袂带霓辎軿,幡幢缭绕笙箫阗。
出自明代王鏊的《飞仙图》
幡摇度鸟惊。
出自南北朝庾信的《奉和同泰寺浮图诗》
幡字的组词:
幡字的成语:
参考其他人"幡"字的起名:
幡字的方言:
◎ 客家话:[客英字典] fan1 [台湾四县腔] fan1 [梅县腔] fan1 [宝安腔] fan1 [客语拼音字汇] fan1 [海陆丰腔] fan1
英语翻译:
幡字的演变:

小篆

楷体
幡字书法字体:

隶辨

吴昌硕

杨沂孙

石鼓文

徐伯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