痈字的起名属性:

痈字的拼音:yōng
痈字繁体字:癰
痈字是否为姓氏:否
痈字的偏旁部首:疒部
痈字五行属什么:木
痈字康熙字典多少划:10 (姓名笔画数)
附:五行属木的字大全
痈字是什么意思:
(名)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;多发生在背部或颈部:~疽|肠~|养~成患。
痈字的详细解释:
名词
(1) (形声。从疒(
),雍声。本义:中医指恶性脓疮)(2) 同本义
佗以为肠痈。——《后汉书·华佗传》
(3) 又如:痈肿(痈疽);痈疮(很大的毒疮);痈囊(痈肿)
(4) 鼻疾,不知香臭
鼻不知香臭曰痈。——汉· 王充《论衡·别通》
(5) 喻祸患 。如:痈疽(比喻祸患;毛病)
痈字康熙字典:
癰【午集中】【疒部】 康熙筆画:23画,部外筆画:18画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容切,音邕。《說文》腫也。《廣韻》癰癤。《釋名》癰,壅也。氣壅否結,裹而潰也。《正字通》惡瘡也。有疵癰,赤施,兔齧,走緩四淫。厲癰,脫癰諸名。皆氣血稽留,榮衞不通之所致也。《後漢·律曆志》驚蟄晷長八尺二寸,未當至而至,多病癰疽脛腫。
又地名。與雍州之雍通。《後漢·獻帝紀》分涼州河西四郡爲癰州。《註》謂金城,酒泉,墩煌,張掖。
又邕上聲。《戰國策》夫癘雖癰腫胞疾。《釋文》癰,委勇反。《集韻》亦作臃。
又書作𦡈。《韻會》或作𤻕。
痈字说文解字:
癰【卷七】【疒部】
腫也。从疒雝聲。於容切
说文解字注(癰)腫也。肉部曰。腫、癰也。按腫之本義謂癰。引伸之爲凡墳起之名。如上文癅、腫也。痤、小腫也。則非謂癰也。釋名曰。癰、壅也。氣壅否結裏而潰也。从𤕫。雝聲。於容切。九部。
包含痈的古诗词:
予闻卫国如卫身,痈疽甚毒肠胃薄。堂堂人物守边州,国中群盗令谁缚。
出自宋代赵汝回的《送张敬甫常薄出守荆门》
痈疡暂畜聚,决溃终当涸。
出自宋代欧阳修的《汝瘿答仲仪》
痈养滇黔害,烽连岭峤创。楼船稽扫荡,鲛鳄恣披猖。
出自清代陈梦雷的《上总宪魏环极先生百韵》
秋林土室辟蒿莱,痈尰支离养不材。新旧只今成水火,文章无补到涓埃。
出自近现代郭象升的《拟郑苏龛体前题》
痈字的组词:
痈字的成语:
参考其他人"痈"字的起名:
痈字的方言:
英语翻译:
痈字的字源演变:
痈字书法字体:

说文解字

徐伯清

赵子昂

敬世江

文征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