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惊蛰时节,是万物发情的时候,惊蛰节气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惊蛰时候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春雷始鸣,地下蛰伏的动物开始活动。惊蛰,又称...
惊蛰节气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,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。惊蛰时候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,春雷始鸣,地下蛰伏的动物开始活动。惊蛰,又称"启蛰",相传,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改称惊蛰。
惊蛰节气开启了仲春卯月(含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),卯月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,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。春雷初动,发声启蛰,万物复苏萌发。
惊蛰习俗
惊蛰时节一些地方有用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“蛇虫蚊鼠”和霉味,打小人驱赶霉运、“蒙鼓皮”、“吃梨”、“祭白虎化解是非”等习俗。
惊蛰,是雷声引起的。雷神作为九天之神,地位崇高,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。惊蛰这天,天庭有雷神击天鼓,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。
惊蛰是春耕时节,“惊蛰不耙地,就好像蒸馍馍走了气”,这句农谚形象地说明了惊蛰时节对于春播的重要性。
“惊蛰吹起土,倒冷四十五”,“惊蛰刮北风,从头另过冬”这两句谚语的意思是惊蛰当天如果刮北风或西北风的话,当年春季会有大降温的情况。惊蛰当天刮得尘土飞扬,这一年的春天大概率会有倒春寒的天气,并且低温天气至少会持续45天以上。
春季养生
春季五行属木,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,所以惊蛰养生,就要重视对肝脏的保养,使肝脏机能正常,以适应惊蛰气候的变化,减少疾病发生。春季养肝是多方面的,首先要重视精神调养,应戒暴怒,更忌情怀忧郁,要做到心胸开阔,乐观向上,保持恬静、愉悦的心态,以保持肝的健康。饮食上,宜适当吃些葱、香菜等温而发散的食物,与春季气候相适应,而生冷之物则应当少食或不吃,以免伤害脾胃。
惊蛰养生“三宜三忌”:
宜动养:惊蛰时节,阳气上升,生机萌发,可以通过快走或慢跑、太极拳、广播操等方式让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活跃起来,全身运动有利于气血畅达,加快新陈代谢,保证身体健康。
宜保暖:俗话说,“春捂秋冻,不生杂病”。惊蛰天气咋暖还寒,气温还不稳定,注意保暖才能预防各种疾病的侵扰。早晚较冷时,可适当地“捂”,多穿衣服,以不出汗为宜;当太阳出来气温升高时,就可脱掉棉衣,穿得单薄些。宜润肺:惊蛰风大,气候仍较为干燥,容易使人口干肺燥、外感咳嗽。我国北方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,梨性寒味甘,有润肺止咳功效,可以煮水喝。适合春季养生且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,比如枇杷、银耳、荸荠、莲藕、山药等。
忌食酸:春天对应的是肝,肝气旺会伤脾,脾胃是后天之本,故惊蛰时节要注意少吃酸来养脾。建议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、维生素的清淡食物以滋养脾气,如菠菜、水萝卜、苦瓜、木耳菜、芹菜、油菜等。忌熬夜:天气渐暖,身体的毛孔、汗腺、血管开始舒张,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。这样一来,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,从而产生“春困”。为了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,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。睡前可以泡脚、按摩脚底,这样可以推动血气运行、温补脏腑、安神宁心,有助入睡。忌燥郁:惊蛰时节,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,阴血常相对不足,容易出现阴虚、肝火偏盛的情况,直接影响神经、内分泌等系统的正常功能,从而导致急躁、易怒等情绪,还常常会诱发情志方面的疾病。春季要重视情志调养,做到心胸开阔、乐观愉快。还要特别注重养肝,避免怒伤肝气。
惊蛰是万物发情的时候,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该做一场春梦了。不过对于君子来说要懂得蛰伏,是你的时节你就动;如果不是你的时节,你就要学会保护自己,静待属于你的阳气发起的时节再动。